完善社區治理減疫情再封城機會 文:吳桐山

多名來自香港、內地、美國、新加坡及澳洲的專家攜手成立「大流行病研究聯盟」,目標是推動病毒傳播研究,將下次疫情大流行可能的封城機會減到最低,也無需關閉學校、工作場所等。其實吸取新冠疫情的防控經驗,包括封城在內的大規範封鎖行為只能短期內減慢疫情傳播速度,但最終疫情還是會蔓延開來。建設好社區醫療系統,提升大家的衛生意識才是治本之道。為此,一個健全的基層醫療系統必不可少,也與完善地區治理密不可分。即將在12月10日(星期日)到來的區議會選舉人,大家投票共建美好社區,意義重大。

網上有消息指,內地部分地方重啟健康碼,也有人說入境上海時被要求測核酸。但根據我打聽回來的消息,所謂入境測核酸應該只是流行病學調查,衛生部門要了解現在人群中帶有何種病毒的比率分別是多少,因為相關人員採樣後隨即放行,並不是過去三年疫情防控期間的要等結果。至於健康碼,乃是由於現在是呼吸道傳染病高峰,不少人到醫院求證需要做核酸排查病毒分流,有健康碼方便做好分流工作。

過去三年新冠疫情最慘痛的經驗,是封城作用有限,但其負面影響卻極大。封城下來,我們並沒有把病毒消滅,最終還是要靠群體免疫。該染的人都染了、該打疫苗的人都打了,甚至乎殘忍一點說,也確實有某些人被自然選擇了。封城也許可以短期內減緩病毒傳播速度,但真的可以對抗疫起到什麼戰略價值嗎?因此「大流行病研究聯盟」的目標,應該是全球攜手應對新的傳染病,避免封城,對此我十分認同。

病毒與人類是長期共存的戰爭,要打好持久戰,必須積極完善社區的基層醫療制度。特區政府在去年12月公布《基層醫療健康藍圖》,以應對人口老化對公營醫療體系的挑戰,迄今接近一週年。《藍圖》的焦點是扭轉現時「重治療、輕預防」的醫療體制和觀念。

現時不少私營醫療機構均認同政府的改革方向,積極配合政府舉措,期待透過「醫社合作」來惠及市民大眾,長遠在社區建構「一家一家庭醫生」機制。這方面的計劃今年以來已經逐步落實,但相關計劃需要大量非醫療專業的輔助人手。與此同時,區議會、社區組織很多時亦扮演重要的推廣教育角色,教育公眾有關家庭醫學的重要性,在落實《藍圖》上扮演重要角色。期待新一屆區議會上任後,可以積極發動社區力量,協助社區居民了解健康資訊,做好落實改革《藍圖》的推手作用。

區議會的角色其實本來就是完善社區治理,部分選民覺得現在候選人都已有把關,沒有了政治立場上的本質分野,就變得政治冷感,不去投票,這種想法其實是誤解了區議會的角色。未來的區議會應該做更多民生實事,與社區居民的關係更緊密,讓大家更有參與感。

文:吳桐山

時事評論員、學研社成員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